网上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道德教育的途径
1.直接教育
直接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劝诫、激励、强制(或者惩罚)等。
劝诫有两种方式,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多的是诉诸故事,通过童话或小说英雄人物,各种榜样同学中的卓越者等,对高年级孩子来说,更多的是诉诸理智,通过通过明辨是非培育他们的德行。
表扬学生也是一门学问,表扬是一种肯定,表扬的手段,一切表扬都暗含了标准,只有孩子超越的自身原有的水平,才应该表扬。表扬的尺度,应该根班级或需要的公共制度,以及这个孩子的内在尺度而定。
不要轻易表扬孩子,表扬孩子的弊端一是降低了标准,也降低了孩子的道德习惯水平,而是降低了表扬的含金量,孩子会不珍惜这些表扬,表扬的力量会大大降低。
3.惩罚
和表扬相比,惩罚更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危险的工具,教育要杜绝体罚,慎用惩罚。
体罚是培养仇恨的方式,哪怕是为了正确的目的,而且孩子会通过体罚学习这种身体反馈的模式,这正是暴力之源。
惩罚的目的主要是维护规则,发展内在德行。惩罚必须是给予仁爱的关怀,惩罚越严厉,作为惩罚的基础的爱应该越深厚,只有热爱人的人才有权利责罚人。
法必须让学生信服,认为惩罚是公正的。让孩子对惩罚心悦诚服的接受。
儿童的错误进行惩罚的最好方式是让她体验她的错误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让他对她所造成的伤害进行弥补,这就是所谓的等值的惩罚。
如果运用不当长发,将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仇恨种子,让孩子的心灵变得迟钝,凶狠的冷若冰霜和残酷无情
2.如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呢?
道德气氛乃是道德的直接体现,是具体化了的活生生的道德观念。
教师的德育语言以及一切的道德教育所依据的原则,都必须是自己实实在在确信的,并且在自己的言行中鲜明的体现出来。教学生诚实的老师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诚实,校学生助人为乐的老师必须经常热心的帮助他人,学生不但听老讲道德,只有从老师身上无时无刻感受到一种道德的力量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幸福,并润物细无声的化入他的生命。
老师所创造的一切教育环境,都必须是道德的环境,班级的风气应该是道德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会被谴责或被干涉,学校和家庭教师跟家长的关系应该是道德的,是彼此坦诚以待,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拆台,彼此指责的。
道德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是教育者,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育者在自己的言行中努力的体现一切,他才真正拥有道德教育的权利,而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的收到效果。
3.怎样发挥集体教育的影响?怎样防止集体教育不利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本质上是个人道主义者,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人在集体面前必须驯服,必须泯灭个性,成为集体中的一颗螺丝钉,否则,便会遭受到集体无情的打击。
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形成正确的语言力量,使每个人无形中受此力量的制约,从而增强是非感,形成负责任的道德态度。
但是我们又要防止使集体成为打击人,排斥人,孤立人的力量,相反,集体的一切压力都应该建立在对个体的尊重的基础之上,集体打击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所犯的,违背了集体价值观,甚至给集体带来损失的错误行为。
我们要慎用集体的力量,尤其是涉及隐私,可能伤害到个体时,更应该谨慎。
4.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从被动的接受外在规范走向,形成自己的良心法则,因此,在这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从小就应该开始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在7至11岁时就教会一个人自我管理,在各个领域的自我控制训练。
包括生活习惯的自我控制,身体锻炼的自我控制,劳动的做控制,尤其是智力领域的各种自我控制,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劝告,监督反馈等各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感以及自我负责的能力。
除了通过劳动或活动后的自尊感和荣誉感,进而发展道德之外,阅读也是少年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单是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性质,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是指阅读会刺激学生思考自我与人生。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闲暇的问题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必须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8)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20)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22)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24)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7)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32)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36)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40)
第四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4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46)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50)
第三节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54)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59)
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63)
第三节 义务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制度(65)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 生(71)
第二节 教 师(75)
第三节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82)
第七章 小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88)
第二节 课程目标(92)
第三节 课程设计(94)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99)
第五节 我国现行小学的课程(103)
第八章 小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1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113)
第三节 教学原则(118)
第四节 教学方法(122)
第五节 教学手段(127)
第六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129)
第七节 教学评价(135)
第八节 教学模式(138)
第九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47)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小学德育概述(160)
第二节 小学德育过程(164)
第三节 小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67)
第四节 中外德育思想与理论(170)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177)
第二节 班级管理(183)
第三节 班级活动(190)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作用(19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99)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01)
第二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08)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210)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13)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16)
第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224)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227)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231)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5)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37)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242)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246)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49)
第五章 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256)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59)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261)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269)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273)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277)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概述(286)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289)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293)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302)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303)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309)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316)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321)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330)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33)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336)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38)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45)
第二节 心理评估(348)
第三节 心理辅导(350)
第十二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358)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360)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369)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373)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378)
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386)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388)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392)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403)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405)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408)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410)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靖柏迎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读书笔记(第四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