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网上有关“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助你金榜题名!

1.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

 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和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艺术和文学的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及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内外活动均具有阶段性和两面性)

 1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学说,这些政治学说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早期资产阶级联合人民大众,表现了相当的革命性,经过较为曲折反复的斗争以暴力形式*封建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后来影响极大。

 13、理解《人权宣言》,《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的意义和局限。

2.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3.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XX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4.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洛克

 1.主要思想:(“天赋人权”学说、自由、法治、分权学说)

 ①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即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

 ②只有实行法治,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③为防止XX,他提出分权学说(国家大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权力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对外权也为国王所行使)——权力一分为三,彼此制约平衡,就有效地防止了个人的专权。

 2.贡献:

 洛克是资产阶级分权与制衡学说的创始人,他的自由、法治、分权学说理论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改造,发展成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政权组织的基本原则。

 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1.主要思想(人民主权说;平等;社会契约论)

 ①“主权在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起来*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因此人们以暴力*封建暴君的XX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②平等是卢梭追求的首要目标;

 ③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人民主权的政府。

 2.意义

 ①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基本精神,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②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5.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XX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XX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1、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3、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4、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XX

 (3)焚书坑儒

 5、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6、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XX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6: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1、五四运动爆发原因:1919年,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 口号 :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门3000多名学生集会演讲、游行示威。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4、运动的主体:6月以前,主要是学生,6月以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体。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5、运动的结果: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消了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6、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

7、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8、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各地***早期组织的建立

9、成立:1921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10、大会内容:(1)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1、建议:中国***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2、1922年党的二大,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7: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1924.5,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

2、北伐时间、目的: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推翻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的对象、主要战场: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4、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5、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他们大肆屠杀***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

6、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8: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在中国***领导下,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3、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的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9:红军不怕远征难

1、1933年10月。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虽然英勇奋战一年,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红军长征过程:1934.10,党中央、中央红军八万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 大雪 山、草地——进入甘肃,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在会宁,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时间1935.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到来。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 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2020

★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梳理归纳

★ 初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中常考历史内容整理归纳总结

关于“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和艺天的头像
    和艺天 2025年11月03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和艺天”

  • 和艺天
    和艺天 2025年11月03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

  • 和艺天
    用户110305 2025年11月03日

    文章不错《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