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

网上有关“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玡(今山东临沂)人,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著名的士族家庭。自东汉以来,王氏家族就是一个声望隆重、代有杰出人物出现的贵族。王羲之的从父王导,位居司徒,在东晋王朝的建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司马睿(元帝)能够取得帝位,主要依靠了王导的支持。王羲之另一位从父王敦,执掌着元帝朝廷的兵权。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任淮南太守,永嘉之乱时,他首先提出南迁政权的建议。当时人们说:“王与马,共天下。”道出了王氏一族极高的社会地位和隆盛的权势。王羲之生活在一个土家大族中,他不浮夸,不骄纵,不屠靡,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岂页,岂页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噉,岂页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周岂页时官至尚书仆射,他在宴会上把珍贵的食物牛心炙先割给羲之品尝,表现的是他对羲之的奖掖,同时使人们对羲之刮目相看,有了新的态度。王羲之“及长,辩赡,以骨鲠称”(《晋书·王羲之传》),改变了少年时期沉默寡言的样子,树立起了正直的性格。时人以羲之、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羲之在当时士大夫中赢得了美誉。位在丞相的王导也十分赏识羲之。大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家求婿,王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同上)。这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成为美谈,从中见出王羲之卓然不群、超凡拔俗的品格。

初上仕途,做了一位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羲之任参军一职,王羲之于是做了参军,累迁长史。庾亮临终时,向朝廷上疏称誉王羲之“清贵有鉴裁”,使朝廷对王羲之愈加重视,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同上)扬州刺史殷浩一向对王羲之评价甚高,便写信给羲之,劝羲之接受朝廷任命,为国家政治作出应有的奉献。王羲之于是拜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又能弃虚务实。他认为:“政以道胜,宽和为本。”从根底上讲,是既尊重了政治运作的规律(“道”),又倡导着宽缓平和的政治策略。有了这个认识,很自然地,也便提出了执政者应当“修德补阙,广延群贤”的主张,要求执政者尚德爱民,察补行政的缺漏,广泛征引贤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使政治清明。正因为王羲之有如此正确、清醒的政治认识,所以他对现实也能揭其弊端,击中要害:“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南渡之后,东晋王朝偏安江左,朝廷无节制之力,握有实权的军政要员各行其是,地方官吏滥发兵役、徭役,苛捐杂税压迫得人民直不起腰来,“刑徒竟路,殆同秦政”,王羲之为此痛心。

《晋书·王羲之传》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开仓赈济灾民,上书争减百姓赋役。王羲之对当时吏治的许多具体弊病也能一一指摘,在自己任内纠正,抓住机会申述自己的政见。东晋土大夫多尚空谈,不理实务,王羲之重实际,反对空谈。他曾与谢安同登治城,谢安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告诫他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王羲之生活清简,反对奢靡,“食不二味,居不重席”。他的名言。

王羲之他性情恬淡,深知显贵不足恃,决不“贪冒苟进”。他两句诗,说明他的人生态度:‘争先非吾事,净照在忘求。”(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书·王羲之传》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这是因为世乱有才难用,也和王羲之的宗教信仰有关。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去郡,(《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戈钓为娱”。时年59岁的王羲之(361)去逝。授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诸子遵他先旨,因辞不受之称。

王羲之在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600多封书信、数首诗和《兰亭序》。王羲之的书信有的很长,纵论国家大事,阐说人生道理,虽然率意为文,不事琢磨,但都情辞恳切,议论中肯;他的短笺,内容多是家常琐事,三言两语,信笔写出,姿态活泼,甚有情趣。很有代表性著名的《十七帖》中有几则短笺: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此信致周抚。周抚是东晋名将,长期镇守巴蜀。王羲之跟他有深厚的情谊。周抚不远千里,寄蜀地特产邛山竹杖给羲之,羲之以之分送会稽友人,信中即述此事。《礼记·王制》讲:“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送老年人手杖,乃是敬老尊老的表现。羲之此笺,语短情长,既见友情之笃,又见尊老敬贤之诚。

如《十七帖》中: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王羲之在信中询问汉代讲经堂中残留下的壁画,周抚可否能找人给摹绘一套寄来。信中羲之表现出对益州汉画的巨大兴趣,让人窥见这位艺术大师闪烁灵光的心底。

《十七帖》: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王羲之向周抚询问巴蜀是否真有盐井、火井,因为文献、传闻都说巴蜀多盐井、火井。为了落到实处,羲之特别加了“足下目见不”一句,让人想见这位艺术家清纯真率的天性和对益州山川物产的好奇心情。

《十七帖》中一则: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子者大惠也。”

王羲之信中讲到,橄榄、沙果、樱桃等果木种子,周抚从益州寄给羲之,羲之播种后,发现用布袋装来的发芽成长得好,用木盒装来的多不出苗。言外意是请周抚再寄果种时用布袋装盛。信中还说到去官之后特别喜爱种植果树,周抚送来的胡桃也长得很好。末尾诚致谢忱。此信看出羲之跟友人周抚的深情厚谊,琐屑小事的叙述中,也表现出羲之之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深挚情怀。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便献之、凝之等41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诸人诗作汇为一册,王羲之为这册诗集写序,此序因而题作《兰亭序》。《兰亭序》前半写宴集的时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序文把三月三的宴集交代清楚之后,即以清简的文笔描绘出会稽山阴山川的秀美和宴集诸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乐趣。“仰观”、“俯察”二句,见出羲之阔大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兰亭序》的后半部分即事抒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斩足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过,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子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妥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上半部分将文义归结在“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句中,表现出乐观的精神。下半部分笔锋陡转,兴尽悲来,惜春伤逝,对人生聚散无常,年寿不永发出深沉的喟叹。上下两部分在情调上的矛盾似乎不易理喻。实际上,这个情调上的矛盾,正说明了王羲之在人生哲理上的严肃思考是深沉的。“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是客观世界的特征,它呈现在人的面前,给人生展示着世界的多样性,也使人感受并享有人生的美好。故而,“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人生可以是乐观的。但是,“宇宙之大”、“品类之盛”是永恒的;而个体生命,尽管“修短随化”,却“终期于尽”,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个体生命的“死生亦大矣”,生之可乐,不正衬出死之可哀么!反过来,人生也正因为有死亡的哀痛横亘在生命的尽头,生命的欢乐才得以增强,才能愈加显示它的针对死亡的价值和反抗死亡的意义。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也就不只是文人的风雅,而是有着更深沉的人生意蕴。薪尽火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个体生命的人生实践和体悟并不因其血肉之躯的“终期于尽”而一并绝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的精神因此可以得到承传。在《兰亭序》“悲夫”“痛哉”的情感所显扬出的乐观的人生精神是理性的、深沉的,而不是盲目的、浮浅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情调上的“悲夫”“痛哉”并不一定指示精神上的颓靡不振,蹈励发扬的人生精神往往不用轻松欢快的情调去表现,《兰亭序》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现存《兰亭诗》王羲之的诗歌二首,诗意与兰亭序相仿: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兰亭诗》二章)

诗中赞美自然的伟力与和谐,表现了羲之清朗的心境和体悟自然之美时良有所得的欣悦之情。

晋朝中国书法,迎来了黄金时代。(《书林藻鉴》)马宗霍指出:“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马宗霍进一步指出了形成这一书法艺术黄金时代的原因:“夷考其故,盖有三焉。一则时接汉魏,诸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尤易专擅……一则隶奇草圣,笔迹多传;服拟有资,师承匪远;酌其余烈,自得新裁……一则欲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书法史在经过了先秦的发轫、两汉的积累之后,三国时代的钟繇已在总结前代书艺,为创个人风格,用笔十分讲究,楷书成就很高,瘦劲精妍,奠定了晋人突飞猛进的基础。王羲之从父王导钟爱钟繇书法,“丧乱狼狈,犹怀钟尚书(钟繇)《宣示帖》,衣带过江”(《书林藻鉴》)。王导自己的书法艺术也很有成就,擅行草,见贵当世。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擅长书法。12岁的王羲之从父亲处看到了前代一些书法论著,父亲嫌他年幼,恐不理解,要他长大后再学习这些论著。羲之却要求父亲尽早教授。王旷见自己的儿子志向不凡,便悉心教导。

王羲之从7岁开始学书法。他的书法教师是卫夫人。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有人据此与《王氏宗谱》考定卫夫人是羲之的姨母。这个考论是可信的。卫夫人的书法,功力深,艺术水平高。陈思《书小史》引述的唐人书评,称誉卫夫人之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有女性书法家特有的优美流畅的风格。她的笔法,是从蔡淡处传承的蔡邕的笔法,又心摹手追钟繇的笔法;多年潜心的研究,她终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她既然是王羲之的近亲,传授导羲之学书尽心尽力。

王羲之在父辈们的关怀教导,卫夫人手把手的教授下,书艺大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越来越受到同族长者的器重。《世说新语》“言语”门注引《文学志》说“羲之少朗拔,为叔父廙所赏”。《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述了王廙的一段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从王廙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知道羲之在16岁的时候,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所造诣,深受精于此道的长辈重视。

在王羲之以前,行书这一书体,已由刘德升草创,钟繇使之初具规模。到了王羲之笔下,行书一体得以大成。王羲之大力开拓了行书的艺术容量,使自己的用笔完全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在字形上以简易带出流动,在流动中(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表现勃勃生机、盈盈意境。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古人认为:“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方孝孺语《书林藻鉴》引)这等于说《兰亭序》是古来行书之冠,中国书法的经典。因为它“兼具众美”而自成风范。此论确实不虚。《兰亭序》是王羲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崭新创造。它的曲折流美的笔触、纵长挺拔的体势在前代书迹中是见不到的。在笔迹连断的处理上《兰亭序》在笔与笔之间曲尽俯仰、顾盼、牵带、张弛之妙,表现了他独具匠心、充满创造力的笔法。自然,他的笔法是不能再现的,因为那是他的创造。许多学者都试图推断他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但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这并不在意料之外。王羲之的笔法既然是创造,那就早已脱却了技巧的层次,取得了可以被无限地阐释下去的资格: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可以阐释,但却是阐释不尽的。《兰亭序》的结体,变化多样,相同的字,各具面貌。20个“这”字,7个“不”字,6个“一”字,5个“所”字,3个“足”字,绝不苟同,体现了王羲之之精湛的功力。从笔法到结体,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所说的那样:“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从全篇看,笔势起伏流动,淋漓畅快,姿态飞扬,在千变万化中却有统一而严谨的法度,在清俊秀丽的表象下蕴含着遒劲的力度。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以著名的《十七帖》为代表,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奠定了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确立了今草艺术的本质内涵。,笔姿矫健雄逸,体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他的草书特别富于抒情的力量,潜藏着深深的智慧,体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法则的和谐美。

王羲之的楷书以《乐毅论》。代表作品《黄庭经》、《东方朔画赞》。比较钟繇楷书,王羲之的楷书已经脱尽隶心,在方正整肃之中,表现出潇洒飘逸。用笔清劲秀丽,起笔收笔都利落洒脱;结字舒朗,疏密适当。千百年来,王羲之的楷书一直是书家珍视的神品。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从隋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清人倡言书分南北,南派帖学,北派碑学。按照北碑南帖的分法,王羲之就正是帖学的宗师。他的作品有阐释不尽的内涵,有着充分发展的外延。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蔽了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因为他的书艺冠绝古今,事实上,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还是有相当造诣的。《晋书·王羲之传》节录了王羲之一封信中的几句话: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这两句话中,羲之表现了他对张芝刻苦学习的赞赏,同时也透露出他倾向于技巧论的书法思想。“耽之若是,未必后之”的意思就是认为书艺的成就可以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而获得,人的努力可以克服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困难。这一思想符合王羲之务实的精神,体现的是王羲之重视人的努力,重视技巧训练的态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思想。王羲之确乎倾向于技巧论,但他不是技术主义的。他承认技巧的重要,重视人的努力,同时也特别强调书法要表现人的精神(所谓“意”)。

(王羲之:《论书》。载《法书要录》)“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在这一段与人论书的信里,王羲之提出了“书意”这一概念,这说明他不是技术主义者,并未形成技巧论。什么是书意呢?书意自然不是以文字为载体而传达的语意,而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的人格、性情、志意和才调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艺术家的人格有高下,性情有刚柔,志意有深浅,才调有雅俗,这必然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在一幅书法作品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的力量、性情的偏向、志意的深度、才调的品格正是王羲之所讲的“书意”。王羲之讲了“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的话,思想深刻。“转深”一语,强调了艺术家的实践功夫。“意”在主体,不论多么深刻、高尚、激动人心,但它是内在的、抽象的,它必须经由媒介(书)才能客观化,变得具体。因此艺术家想要把“意”经过书而成为“书意”,把自己的书写行为变成艺术创造的行动,那就必须不断地实践下去。只有这样,“书意”才能“转深”,“点画之间”才能“皆有意”,作品才能气韵生动。

《题卫夫人〈等阵图后〉》王羲之书论的代表作品其中的,最精彩的一段:

夫纸者,阵也;笔者,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这。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势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纸者,阵也”的10个比喻非常著名,是用军事战争作比,说明书法创造活动的复杂性。其中,居于统帅地位的是“心意”,这和前述“须得书意转深”的思想一脉相承。从这一系列以战争比作书的意象中,我们看到王羲之对书法的态度是多么严肃,在“扬笔者,吉凶也;屈折者,杀戮也”的话里,我们感到王羲之对用笔的特别重视。在“心意”的统帅下,艺术家发挥他的技巧、能力(“本领”),使用笔墨纸砚,在构思成熟的情况下,创造书法作品。“

王羲之讲的“凝神静思”就是自由心境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在艺术创作时,“神”“思”都处于“凝”“静”的状态,摈除掉日常生活的一切俗心杂念,全部精神的力量只集中在作书一事上。凝神静思,预想字形;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的讲法,用意在于区别书法艺术和普通的写字。普通的写字,作用在记录语言,目的是实用的,方法自然为实用的目的服务,写清楚即可。书法艺术则不然,它是审美活动,是创造活动,要表现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个性气质。普通的写字不需要构思,但书法作品的创作却必须“意在笔前”,在心中预设结构、经营布置,以便在挥笔作书的过程中尽可能实现原有的构想。书法作品的创作和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需要自由的心境。在事务缠身、世故烦扰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创作的。“凝神静思”的做法跟唐朝张旭大醉之后狂呼奔走,然后作书的做法实是殊途同归,都是要进入超尘拔俗的艺术创造的境界中,方式的不同反倒说明了目的的相同。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这话讲的是笔法。“三过折”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创作隶书波碟笔形时的笔法,即典型的隶书用笔。深入一层,“三过折”的笔法可以用之于楷、行的每一笔画之中,所谓“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姜夔:《续书谱》)。再深入一层,它可以构成一个用笔的系统,“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用“隐锋而为之”的充分用锋的方法,造成除线条之外更有块面的造型效果。“三过折”、“隐锋”的用笔方法,把篆书的线条系统,变革成隶、楷、行的块面系统。王羲之所讲究的正是这一由隶书而来的笔法,发展的也是这一笔法。

王羲之在政治上、文学上、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都有建树。特别是他的书法创造,以宗师的地位耸立在书法史上。艺术地总结了前代的书法成就,继承遗产大力创造,推陈出新,创造出法度谨严、气象崭新的书法作品。

巴金有什么文学成就?

1、鲁迅的文学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翻译文学的开拓者、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

 2、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九二一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一九一八年五月十五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巴金(1904-2005),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9年之前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主要有《家》、《寒夜》等,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建国以后巴金的创作转向了散文,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七年时期,出版过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保卫和平的人们》、《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严格地说,在这一阶段巴金的创作与当时一起合唱赞歌的其他作家相同,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第二阶段即是从粉碎“四人帮”之后至80年代中期,代表作为《随想录》。《随想录》自1978年开始创作,单篇作品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到1986年结集。作品以《随想录》作为总题,按时间顺序的先后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含150篇随笔散文,合42万字,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1987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两卷本的《随想录》合集。《随想录》是作家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散文佳作,以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之一。

关于“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水彤的头像
    水彤 2025年11月05日

    我是朴顺网的签约作者“水彤”

  • 水彤
    水彤 2025年11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王羲之...

  • 水彤
    用户110506 2025年11月05日

    文章不错《王羲之文学成就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朴顺网@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